查看原文
其他

V&A与中国 | 德化白瓷:对话进行时




Blanc de Chine ——德化白瓷


明代 (1368-1644)福建德化的陶瓷工匠使用当地开采的矿土制作出了质地坚密、釉色丰润的白瓷。从17世纪开始,德化白瓷器皿和宗教雕像开始大量进入欧洲,引起了收藏家的追捧。这类陶瓷因其晶莹剔透和通体洁白的特点,被称为 Blanc de Chine (即‘中国白’)。 受到德化白瓷和其它东亚瓷器的影响, 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于1708年制成了欧洲最早的白瓷。1710年,欧洲第一家陶瓷厂由奥古斯都二世在德国梅森成立。梅森成为欧洲第一个名副其实的陶瓷制造商,大量复制中国陶瓷作品。


无声影片,德化白瓷工艺,拍摄Calvin Sit和Anyan Wu; 剪辑Babak Salek,版权© Ting-Ying Gallery 2019


普遍认为第一件抵达欧洲的瓷器是马可·波罗于1295年从中国带回来的,而这件瓷器正是德化制造的容器。自十七世纪以来,德化制作的晶莹剔透、通体洁白的陶瓷器皿和雕塑不断外销欧洲,不仅引发了市场的追捧,也开启了欧洲模仿白瓷的热潮。欧洲人赞誉德化白瓷为Blanc de Chine,即中国白。这次策划‘德化白瓷:对话进行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将当代艺术精品和经典古代作品汇集在一起,全面展示德化白瓷卓越而持久的影响力。—— 李晓欣,V&A博物馆亚洲部馆藏研究员、该临展策展人



2019年9月5日至2020年5月10日,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V&A博物馆)将呈献全新临展  (Display)——“德化白瓷:对话进行时”,展示博物馆亚洲及欧洲陶瓷馆藏中的部分古代德化白瓷精品,以及由当代艺术家特别创作的一系列全新作品。该项目旨在用全新视角重述中国德化陶瓷的故事,在过去与现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建立纽带,打破中国和国际陶瓷创作的界限。

该临展包括两个平行陈列区域:徐展堂展厅 (即中国展厅,44展厅) 将展出古代和现代德化陶瓷作品,重点叙述德化白瓷的制作以及其对亚洲和欧洲各国瓷器发展的影响;陶瓷展厅 (146展厅) 将着眼于当代工作室陶艺语境下的延续和创新,六位当代艺术家将展出以德化白瓷为灵感源泉的陶艺创作,其中一部分为专门为此次临展创作的新品。他们以白瓷为创作媒介,探索和挑战陶瓷雕塑的多种可能性,其中部分作品更是和V&A博物馆馆藏的古代白瓷作品有着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


展览亮点


1

馆藏新解:罕见的大尺寸透雕花瓶


花瓶,17世纪,中国德化,博物馆编号CIRC.96-1935,图片来源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这个花瓶于1935年进入V&A博物馆馆藏,此后一直存放在仓库中,分类标注为“单色,白色”。最近策展人在清点馆藏时发现了这个花瓶,重新考证了其原产地。将其透雕装饰与其他类似作品进行对比后,可以确定花瓶来自中国德化,制作年代可能为17世纪。透雕为德化特色工艺之一。由于德化瓷土的柔软限制了器物尺寸的大小,这件花瓶的尺寸之大在同类型的透雕装饰器物中实属罕见。另外一件曾经出版、尺寸相仿的透雕花瓶现为美国私人收藏。


2

家族纽带:陶艺世家苏氏两代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境外同时展出


上图:罗汉像,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苏学金(1869–1919) ,Sir Hugh Watson Bequest,博物馆编号 C.49-1953,图片来源 ©Victoria and AlbertMuseum, London

下图:山水,2018,苏献忠,图片来源©SuXianzhong


上图的罗汉像于1953年进入V&A博物馆馆藏,当时被鉴定为17世纪作品。在本次特别项目的准备阶段中,策展人为德化艺术家苏献忠挑选了这件罗汉像作为其创作灵感。艺术家因而发现这尊罗汉像是由其曾祖父、著名陶艺家苏学金制作的。罗汉像背部的钤印极为模糊,影响了此前对作者身份的判定。作为苏氏陶艺世家的第四代,苏献忠创作的雕塑作品挑战了传统的德化风格。这次临展是苏氏两代陶瓷家的作品首次在中国德化以外同时展出。



3

时光流转:荷兰当代艺术家从德化制作、荷兰绘制的经典白瓷作品中汲取灵感



上图:瓷山,约1700-1720年,德化制作,可能后绘制于荷兰, Basil Ionides Bequest, 博物馆编号C.11-1951,图片来源©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下图:山水画, Babs Haenen,2019,图片来源 ©Babs Haenen


上图中制作于18世纪的瓷塑来自德化,其上彩绘极有可能是在荷兰绘制的——当时德化白瓷有时会被认为“过于素雅“。彩料的搭配采用了起源于日本的柿右卫门风格的色彩组合。荷兰陶艺家 Babs Haenen运用其标志性的绘画风格,呼应了这件古代瓷塑的经典色彩。她以自然形状和动态为灵感,结合荷兰、中国及日本的陶瓷传统,创造出极具动感的雕塑造型,并巧妙融入富有表现力的绘画元素。


4


传统创新:德化白瓷观音的当代致敬


上图:观音像,约1580-1650年,何朝宗,Salting Bequest,博物馆编号 C.546-1910,图片来源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下图:杯碟组,2004年Peter Ting设计,2010年陈氏家族在德化制作,博物馆编号FE.53:1, 2-2012,图片来源 ©Ting-Ying Gallery


观音像是德化窑最受欢迎的雕塑形象之一。英国华裔艺术家 Peter Ting对德化白瓷有着极大的热情。受到德化白瓷观音雕像最重要的元素——“手印”的启发,他将优雅时尚的设计与传统的中国装饰元素相结合设计了这套杯碟组。杯子装饰有形似莲花茎叶的杯把,而碟沿则有着三层呈放射状层叠排列的迷你手,让人不禁联想到观音像的纤纤细指。


5

追溯过往:德化白瓷在西方的实践和影响

豌豆的秘密生活– 部分装置元素,Lucille Lewin,2019,图片来源©Ting-YingGallery 


英国陶艺家LucilleLewin特别为此次临展创作的装置作品着眼于自然,探讨人类对地球环境及生命体所施加的力量,描绘出人类控制这种力量的不断尝试。她的作品灵感源于18世纪的欧洲瓷器,那时炼金术士正试图破译从东方销售到欧洲的精美白瓷的制作方法。当艺术家在V&A博物馆进行前期调研时,她发现一个被鲜花围绕的葫芦形状的小香料盘,成为了她本次创作的灵感开端。巧合的是,葫芦也是德化白瓷的经典符号,似乎暗喻Lucille的创作与德化白瓷有某种天然联结。


6

文化融合:美国民间艺术家对东方经典元素的再造

上图:石狮子造型香插,约1620-1650年,德化制作,博物馆编号1647-1876, 图片来源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下图:梅花树,Jeffry Mitchell, 德化,2019, 图片来源 ©Ting-Ying Gallery


图片上的香插的造型来源于佛教的狮子,狮足踏于飘着彩带的锦球,约于明代在德化制作。这种半狮半犬的形象在西方被称为“Foo dog“。一些精美的传统中国纹样在东方文化里有各种形态和功能,比如狮子、梅花以及更多动物和植物的纹样。美国艺术家Jeffry Mitchell被这些传统元素所吸引,在其当代陶瓷作品中加以诠释,将西方和东方文化融合。


7

仪式塑造:新世代中国艺术家打造沉静时光



上图:祈祷的重量,梁婉莹,2018,图片来源 ©LiangWanying

下图:生长,梁婉莹,2018,图片来源 ©LiangWanying


梁婉莹是此次临展中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她将展示受到白瓷启发的、极具想像力的陶瓷装置作品。作为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中国艺术家,她对中国传统仪式的形式和结构深感兴趣,这种仪式感也极大地塑造了其作品叙事。陶瓷展厅(146展厅)将展出名为“生长”的装置作品:从六米高的天花板悬垂下来的纸条形成天然的空间,颇具戏剧张力的、近两米高的陶瓷雕塑则安放其中。梁婉莹着力打造的纯白空间为每个观者提供了一段只属于他们自己的静谧时光。

六位当代陶瓷艺术家


参展艺术家包括:Babs Haenen (荷兰), Jeffry Mitchell (美国), 梁婉莹 (中国), Lucille Lewin (英国), Peter Ting (英国) 以及苏献忠 (中国)。

Babs Haensen(荷兰)

Babs Haenen毕业于荷兰阿姆斯特丹里特维尔艺术学院。她教学广泛、获得过无数著名奖项,并在荷兰完成了多个知名公共委约作品。她的作品被众多博物馆永久收藏,包括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荷兰阿姆斯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 (荷兰鹿特丹)、卡内基美术馆 (美国匹兹堡)、库珀·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 (美国纽约)、纽约艺术设计博物馆 (美国纽约)、休斯顿美术馆 (美国休斯顿)、波士顿美术馆 (美国波士顿)、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 (美国洛杉矶)及V&A博物馆 (英国伦敦)。
Jeffry Mitchell(美国)
Jeffry Mitchell 是一位雕塑家、陶艺家、版画家和概念艺术家,其艺术形式广泛参考装饰艺术、 kitsch艺术及波普艺术等。他着迷于材料及材料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创作出大量的高端艺术作品和通俗艺术作品。他觉得陶瓷、剪纸、素描、壁挂和彩绘其实是各种情绪状态的体现。他的作品被众多私人及公共机构收藏,包括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檀香山艺术博物馆、塔科马艺术博物馆、波特兰艺术博物馆等。

梁婉莹(中国)
梁婉莹出生于中国西北地区,成长于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西安,她的作品深受家乡传统文化的影响。2011年,她从中央美术学院获得艺术学士学位,同年在景德镇建立工作室制作陶瓷艺术品及餐具。2016年,她前往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学习陶瓷。2018年4月,她被授予艺术硕士学位,并在阿尔弗雷德大学特纳画廊举办了毕业展。
Lucille Lewin(英国)
Lucille Lewin是一位南非出生的英国雕塑家,常用创作材料为陶瓷、玻璃和金属。她是时尚品牌Whistles的创始人,并于1976-2001年担任品牌总监,她还于2007-2008年担任英国老牌精品百货Liberty的创意总监。2014年,她获得CityLit的美术和陶瓷文凭,从时尚产业转行从事雕塑事业。2017年,她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Lewin的作品曾在佳士得 (2017年)、Connollys(2018年)、Messums Wiltshire画廊 (2017年)、 英国手工艺展览 (2018年,2019年)展出过。她还是2017年“青年艺术大师梅里斯·格兰德陶艺奖”获得者。她的作品被全球私人藏家收藏。


Peter Ting(英国)
Peter Ting是著名的陶艺家、餐具设计师和策展人。他的作品被全球各大博物馆永久收藏,包括大英博物馆、V&A博物馆、阿尔斯特博物馆、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香港M+博物馆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作为餐具设计师,Peter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曾与Thomas Goode、Legle、Asprey及Garrard等高端品牌合作。他的客户还包括英国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威尔士亲王、Royal Crown Derby、Fortnum & Mason、Royal Salute、Harrods、 Liberty、 Barneys、Neiman Marcus及Gumps等。2017年,Peter联合创立Ting-Ying,一家专注于德化白瓷的艺廊。他目前也是英国皇家认证持有者协会下属慈善机构伊丽莎白女王信托基金的理事。

苏献忠(中国)
苏献忠是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也是著名的蕴玉瓷庄第四代传人,其家族世代创作传统德化白瓷雕塑。瓷庄由他的曾祖父苏学金(1869 – 1919)建立。苏学金也被称为博及渔人,他的作品在1915年于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苏献忠在全国比赛中多次荣获金奖和银奖,他的作品不仅被亚洲和欧洲的博物馆收藏,也受到私人收藏的青睐。目前,他长期在中国德化生活和创作。

布展现场


策展人李晓欣与部分参展艺术家布展合影 ©Eva Qian Li


微博直播


2019年8月29日,V&A博物馆通过新浪微博/一直播的#约会博物馆#特别直播活动邀请观众走入难得一见的布展幕后。在策展人李晓欣的带领和讲解下,了解展览策划过程以及展品亮点,还与艺术家、设计师Peter Ting和陶瓷专家应健直接对话,分享白瓷背后的故事。观看直播回放,请关注博物馆官方微博:英国VA博物馆。


V&A博物馆的瓷器展厅


陶瓷展厅136 – 146展厅  ©Victoria and AlbertMuseum, London

V&A博物馆的陶瓷收藏在全球范围都是无与伦比的,其百科全书式的全球性收藏涵盖了从公元前2500年到当代的陶瓷制作历史。藏品中,国际当代工作室陶艺、公元1500年以来的欧洲陶瓷、中国、日本及中东的瓷器尤为丰富。藏品亮点包括: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majolica陶瓷、中国瓷器、荷兰代尔夫特瓷器、英国及欧洲瓷器、19世纪艺术陶瓷及瓷砖等。


观展信息 



V&A博物馆欢迎你

Welcome to V&A


详尽的中文版博物馆参观指南、餐饮指南、20件明星展品参观路线、亲子指南以及博物馆其他部门使用指南都在英国VA博物馆官方微信主菜单中。想了解关于博物馆的方方面面,请阅读主菜单中的文章《V&A博物馆的100个硬核真相》。若有疑问,请直接在微信中留言,我们将尽可能在48小时内答复。祝你享受每一个属于你的#VA时光#。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